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工作 >> 理論學習 >> 正文
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行動計劃
發布人:  發布日期:2019年04月28日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現就加快振興我省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目标原則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以本為本,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準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在辦學治校全過程中,切實遵循“回歸常識、回歸本份、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簡稱“四個回歸”),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總體目标

經過5年努力, “四個回歸”全面落實,建成一批一流學科專業和高水平大學,彙聚一批教學名師和高水平教學資源,形成一批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成果,建設一批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示範引領基地;營造濃厚的教書育人和質量文化氛圍,教師育人能力和學生學習成效顯著增強;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質量督導評估制度更加完善。到2022,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體。

()基本原則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内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育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學生中心,育人為本。以人才培養為本,把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優化結構,服務需求。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内容,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标達成度、社會适應度、條件保障度、質保有效度和結果滿意度。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引導高校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

完善機制,強化協同。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完善招生、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優化實踐育人機制,強化質量評價保障機制,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長效保障機制,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需要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分類指導,特色發展。鼓勵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專業建設高校、特色高水平大學、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等不同類型本科高校,探索适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高水平有特色地培養适應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

二、重點任務

本科生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階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最重要基礎。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全面解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不夠鞏固、一些學校領導精力、教師精力、學生精力、資源投入不到位、教育理念相對滞後、評價标準和政策機制導向不夠聚焦等問題。為進一步促進我省高校主動适應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對接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實施“十大工程” ,推動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程

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各高校根據高水平本科教育的要求,主動對标國際國内先進水平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新培養方案要結合本校實際,體現創新創業教育、體育和藝術俱樂部制、社會責任教育教育教學改革思路(通過創新創業訓練和學科競賽讓學生學起來;通過推廣體育和藝術俱樂部制教學改革,至少掌握2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健康體魄;至少掌握1項藝術專長,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參加社會志願活動讓學生走出去),強化基礎、注重交叉、重視信息素養和科研訓練,突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并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深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訓練、隊伍建設等關鍵領域改革。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社會需求對接平台。加強創新創業示範高校建設,強化創新創業導師培訓,發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引領推動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支持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獲取多種資格證書。建立創新創業項目校、省、國家三級訓練計劃體系和校、省、國家三級學科技能競賽實訓管理與激勵機制。

加強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設。加強“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省建設,逐步形成″十大”育人體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育人格局。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推出一批育人效果顯著的精品課程,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堂。強化每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優秀教師,推進″名師名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建設,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

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遵選一批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重點建設。推動部校共建、黨校與高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

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教育,實施“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和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建設,建設智慧思政、融媒體中心和輿情分析研判中心。開展道德模範進校園、藝術名家和非遺進校園、勞動模範與工匠大師進校園、改革先鋒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徽風皖韻進校園“六進”校園活動。一體化構建内容完善、标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加強大學生體育和美育教育。加快實施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俱樂部制和藝術教育教學俱樂部制改革。鼓勵高校在全面加強體育美育工作的同時,突出發展重點項目、優勢項目,形成“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加強高校體育賽事及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工作,組建高校體育運動聯盟。整合資源、協同創新,發揮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機構的作用,研究學校美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打造高校美育綜合研究的高地和決策咨詢的重地。聘請藝術家和民間藝人授課,成立相關工作室。将學校體育美育工作及效果納入高校領導班子發展考核指标體系,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

加強勞動教育和實踐育人。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勞動情懷,使學生在各種勞動實踐中受到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堅持把社會責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理論學習與應用實踐,構建學科教學和校園文化相融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相銜接的綜合勞動、實踐育人機制。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勞動實踐育人基地。

()分類建設高水平大學工程

7.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建設若幹世界一流學科,使之在一些重點領域成為培養和造就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的搖籃。

分類建設高水平大學。以部省共建高校和國家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升級版為契機,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服務全省行業發展為主要目标,重點建設一批行業特色明顯的特色高水平大學,力争在高層次人才、學科和實驗室平台、重大項目及成果獎勵等領域體現國家級水平,使省屬高校一批學科能夠進入國内一流行列,若幹學科能夠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以省市共()建為依托,以專業、 ″雙能型師資”、模塊化課程建設為重點,以産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為抓手,以各類聯盟為載體,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目标,重點建設一批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一批品牌專業達到國内一流水平。制定高水平大學建設标準及考核激勵措施,構建分類指導、分類建設、分類投入、分類核編、分類評價等分類管理、分類發展機制。重點建設8所左右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專業), 10所左右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一流專業(學科)

()一流專業建設工程

建設一批一流專業。圍繞“三重一創”建設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的人才和知識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凝練學科方向,加強在基礎前沿領域、國家及區域重點戰略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學科交叉融合,組建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學科專業()。實施國家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緊密對接國家“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重大項目實施,努力創建100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 300個省級一流專業點和若幹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引領支撐高水平本科教育。實行專業評估工作制度,加強對新設專業招生前的條件核查。構建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發布我省本科高校專業布局和需求年度報告,推動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就業的有效聯動。

()一流課程建設工程

研制高水平課程質量标準。實行課程準入和退出機制,徹底消除内容陳舊、設計不合理的課程,新課程必須經過校教學委員會審定後方可開設;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建設一批綜合性、問題導向、學科交叉的新型課程群。力争到2022,各高校開設的本科課程門數不低于在校學生數的三分之一。

建設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拟仿真、社會實踐等五類一流課程。建設安徽省網絡課程中心,大力支持基于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慕課教育平台建設,制定慕課标準體系,規範慕課建設管理,建設一批高質量慕課;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實驗實訓體系和内容。到2022,推出1000門省級線下開放課程、500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 300門社會實踐課程建設, 100項左右省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力争建設100門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和20個虛拟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工程

加快發展“互聯網+教育”,實現用信息技術重塑教育教學形态,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打造适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獲得感。

()基層教學組織和基本教學活動示範創建工程

強化标準引領。完善本科教育标準化工作,依據相應的國家标準,鼓勵高校聯盟先行制訂教室(含數字化教室、智慧教室等)、實驗室(含公共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等)、教研室(學科組)建設标準,并适時分類建立省級标準。要充分發揮标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實施基層教學組織和基本教學活動示範創建行動。高校要依托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以學科、專業或課程()為單位組建基層教學組織(教研室等,下同)。在示範創建試點的基礎上,制定省級基層教學組織的設置條件、工作任務、育人職責、條件保障、考核評價等制度,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迷選建設300個省級并創建一批國家級示範基層教學組織。從教學基本文件入手,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嚴格教學過程管理,制定基本教學活動示範建設标準,确保全校協同,上下協調,嚴格執行教學規範和各項制度,保持教學工作穩定運行,保證教學質量。

()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提升工程

加強師風師德建設。規範高校教師履職履責行為,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校教師隊伍。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深入開展高校教師理想信念學習教育。在人才引進、人才選聘、課題申報、職稱評審、導師遵選等過程中,堅持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規範要求。強化師德考評,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對師德失範行為實行“一票否決”。

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統一使用,建立授課教師國家、省和學校三級培訓制度。加強教材研究,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教學體系向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轉化,使教材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教材針對性和實效性。鼓勵将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教材。健全編寫修訂機制,鼓勵和支持專業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編寫,提高教材編寫質量。

加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嚴把新任教師課堂教學入口關。要健全教師教學發展支持體系,完善青年教師定期輪訓制度,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咨詢、教學評價等工作,更新教師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全面推進課題與課程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相結合,實現教學和科研的深度融合。推進實施課堂教學創新行動,廣泛開展旨在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實驗教師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創新的各類賽事活動。依托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其他類質量工程集體項目為載體,避選支持300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并創建一批教師教學發展國家示範中心。

加強教師教學激勵,引導教師潛心育人。鼓勵高校設立資深教授崗位,聘請學術水平高、教學能力強、師德師風高尚、身體健康的在職或退休教授,專門從事本科教學工作和青年教師帶教工作。加大對教學終身成就獎、教學突出貢獻獎、優秀教學團隊獎和教學名師、教壇新秀等教學類獎項的獎勵和支持力度。嚴格執行教授全員給本科生授課制度。

()協同育人推進工程

深化重點領域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科研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制度。完善醫教協同育人機制,建立醫療與教育部門協調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産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參與的協調育人體制機制。建立校企互兼互聘、雙向流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建共赢的産學合作機制。推動相關部門與高校搭建對接平台,健全管理協同機制。

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通一級學科或專業類相近學科的基礎課程,開設跨學科專業交叉課程,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實施省内聯盟并逐步探索在長三角區域高校間跨校輔修專業、共建共享特色教學和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分互認、課堂教學互評互鑒等優質資源共享機制。

深化國際合作育人。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積極開展本科以上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加快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寬廣國際視野的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持中外高校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推薦優秀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選拔高校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赴國外高水平機構訪學交流。提升高校開展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教學評價改革工程

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機制。各高校要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把教學質量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的獎勵力度。

積極探索分類指導的學生考核評價方式。分類建立拔尖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标準。改變用單一考試、一張試卷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用一篇論文對學生進行畢業鑒定等傳統的課程、實踐環節考核和畢業鑒定方式。鼓勵高校開展學業警示,對學生學業成績及預警學生全面摸底,及時開展一對一幫扶和采取相關救濟措施,開展校、院()等一系列學風建設特色創建活動。實現從結果評價向過程評價轉變,從單一評價方式向多元評價方式轉變,将專業課程學習評價和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相結、″第一課堂”學習評價和〃第二課堂”學習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動态評價和靜态評價等相結合。

強化學習過程管理。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積極推進教考分離,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修訂完善本科畢業生論文(設計)管理制度,嚴格實行論文查重和抽檢制度,建立健全盲審制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實施實踐教學質量跟蹤和效果評價制度。建立健全學生學習指導交流服務體系,支持高校探索建立書院制、住宿學院制等模式,促使學習方式從學習生活分離到學習生活融合。

大力推進學分制改革。出台學分制管理意見,适時推動學分制收費管理改革。完善與完全學分制配套的選課制、導師制、學分績點制、補考重修制、主輔修制、學分互認、彈性學制等學分管理制度,完善高校間學分互認和轉換機制。全面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

()質量文化培育工程

推進質量督導評估機制改革。建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督導督查及評估制度,完善督導評估機制,形成動态監測、定期評估和專項督導的新型評估體系。規範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開展本科專業評估。推進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認證工作,開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針對突出質量問題開展專項督導檢查。強化評估認證結果的應用,建立評估認證結果公示和約談、整改複查機制。

形成開放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管辦評分離,充分發揮專業合作委員會、各類聯盟等組織在标準制訂、評估監測及學風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行業部門在人才培養、需求分析、标準制訂和專業認證等方面的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專業評估機構開展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構建以高等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學術組織、行業部門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完善高校自我評估制度,健全内部質量保障體系。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及有關行業标準,根據學校自身辦學實際和發展目标,

構建教育基本标準,确立人才培養要求,并對照要求建立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制度。要将評估結果作為校務公開的重要内容向社會公開。

三、組織實施與政策保障

強化組織管理。省教育廳将加強統籌協調,精心組織,形成合力,積極搭建本科教育質量公共服務平台,協調和動員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并依托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省級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省級行動計劃實施。各高校要落實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任務,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每學期至少要召開一次專題研究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及時研究和解決本科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學校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本科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親自抓本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實施方案落實,層層壓實責任,确保本科教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加強對高校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指導,省教育評估中心要進一步完善省級專家進課堂聽課制度,加強對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對課堂聽課結果定期通報。

強化政策保障。根據“科學定位、分類指導、特色發展、多元辦學”的原則,省教育廳将逐步建立本科教育生均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和差異化撥款機制,設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省級專項。各高校要結合實際,結合人事績效和綜合改革,制定本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确建設目标、重點内容、落實舉措評價方式和保障機制,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制度清單、責任清單,切實把各項舉措落到實處。要根據人才培養定位,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大對本科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績效分配向一線優秀教師傾鐘。

抓好試點示範。各高校要整體推進,并在自選領域開展重點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并報送進展情況。要加強輿論宣傳,形成良好氛圍。省教育廳将進選一批省級并積極創建國家級質量文化建設示範高校,并将相關工作納入省委對高校年度綜合考核内容。選樹一批重視本科教育、有效推進本科教育改革的先進典型開展多種形式的推廣交流,充分發揮示範和蒂動作用。

                                          安徽省教育廳辦公室

                                           2019315日印發

 

Betvictor中文版|BETVlCTOR伟德官网 版權所有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汴河中路49号(西區) 安徽省宿州市教育園區(東區)

郵編:234000   電話:0557-2875719

技術支持:慧全雲

Baidu
sogou